一、绿色信托发展政策环境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信托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绿色信托是构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2016年8月,央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投融资。
2019年3月,发改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对绿色产业的范畴做出统一界别标准,将绿色产业划分为六大类,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提高了各部门、行业对绿色产业的认知。
2019年12月,信托业协会发布了《绿色信托指引》,对绿色信托给出明确定义,指出信托公司可以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为绿色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提供信托产品和服务,引导绿色信托业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可持续方向推进。
2021年3月,央行发布消息指出,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已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五大支柱”,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二是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三是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五是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至此,我国绿色金融顶层框架体系逐步形成,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包括信托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监管环境。
二、绿色信托发展现状
绿色信托业务驶入快车道。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绿色信托存续资产管理规模为3354.6亿元,存续项目数量为832个,分别同比增长152.94%和101.45%,分别相比2013年增长了7倍多和3倍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绿色信托存续项目数量将接近1000个,绿色信托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发展。
图1:2013-2019年绿色信托规模及项目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亿元、个)
资料来源:信托业协会,公开渠道,普益标准整理
绿色信托业务模式发展更加多元。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是绿色信托的重要业务模式,目前已有多家信托公司开展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业务,作为重要战略性业务,兴业信托已累计投放绿色投融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时公司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绿色慈善信托合作,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各个公益领域展开。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英大信托发行国内首单“碳中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持续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创新。此外绿色投资方面,中国平安(70.900, -0.23, -0.32%)积极推进ESG(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发展,构建了系统化、智慧化、实用化的中国特色CN-ESG智慧评价体系,依托集团资源,平安信托引入ESG责任投资理念,践行绿色投资。未来,在监管政策的大力引导以及信托公司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绿色信托业务发展将更加成熟,业务模式将更加丰富。
三、绿色信托发展机遇
2020年1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021年2月正式运行,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开启,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碳成交额将迅速攀升。绿色信贷方面,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存量规模世界第一,且监管层持续鼓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将进一步打开绿色信贷发展空间。绿色债券方面,除了金融债券、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也已成功发行,将推动信托等领域产生更多支持碳减排项目的创新产品。且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方面将创造出巨大投资机遇,也将产生更多绿色金融服务需求,而信托公司经营范围广泛,业务模式灵活,可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且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下,将推动绿色信托业务不断创新与快速发展,绿色信托发展迎来新契机。